品牌故事對於許多品牌來說,是一篇凝聚了品牌精神、過去豐功偉業以及未來願景藍圖的文章,因此多半恨不得將品牌創立迄今所有的事蹟全部寫出來。
但是在此之前,我們應該思考的是,這篇品牌故事要寫給誰看呢?
如果預計完成的品牌故事,只是想要給品牌負責人看,那麼即便寫成 10 萬字的個人自傳都沒有關係,但假如這篇文章的目的是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作夥伴、建立忠誠度高的消費族群,那麼就要思考對方想要看什麼、以及我們想讓對方知道什麼。
接下來就讓我們從人物訪談開始,逐步掌握品牌故事撰寫內容的拿捏訣竅吧!
品牌故事撰寫訣竅──人物訪談
在〈撰寫文案必備的人物訪談技巧,訪談問題設計3步驟〉這篇文章中,我們了解到人物訪談前,就需要整理出預計訪問的綱要,這些綱要除了可以推進人物訪談的進程,也能幫助品牌聚焦思維。
以傳統產業為例,大多數人創業的起心動念是遇到一個契機或資源、想要抓住賺錢的機會,但是對於品牌的合作夥伴或消費端來說,賺錢不是一個足以宣之於口的品牌理念,除非品牌的目的是帶著對方一起賺錢,否則就是基本的金錢交易,無法凝聚彼此的信賴和情感連結。
所以在人物訪談時,我們就需要與品牌端建立初步的默契:
「這篇品牌故事是要給誰看的?」
一般來說,品牌端通常會回答自己的目標受眾(Target Audience,簡稱 TA),有些有銷售經驗的品牌還會提供大致的消費者輪廓,但是對於受眾本人想看什麼卻沒有太細微的認識,此時就需要在人物訪談時瞭解第二件事:
「這篇品牌故事,想要在受眾心中留下哪些印象/想要帶給受眾哪些感受?」
這個問題能大幅聚焦品牌故事的撰寫方向與內容,如果品牌希望呈現出「專業感」,在品牌故事中我們就可以著重描述品牌在技術面、數據面的獨特優勢;如果品牌希望呈現出「親切感」,在品牌故事撰寫時,就可以多多描繪日常生活的片段、與受眾共感的場景等等。
如此一來,在人物訪談時我們也能與品牌端確認,如果希望呈現專業感的話,在品牌提供的資訊中,關於創辦人篳路藍縷、在摸索中逐漸成長的品牌故事就要適度刪減,以維持品牌一致的專業形象。
品牌故事撰寫訣竅──比重拿捏
前面說到我們在撰寫品牌故事前,需要透過人物訪談期間與品牌端對焦方向與期待,接下來的功夫就是如何落實成為筆下的文案。
在品牌故事撰寫過程中,我們經常受限於品牌對於自身的主觀意識影響,容易自說自話或甚至流於矯情,這些都不利於傳達品牌真正想要宣揚的核心精神。
雖然在〈品牌故事怎麼寫?用3大區塊陪你掌握品牌故事撰寫技巧(上)〉中我們有介紹到,品牌故事中關於感性層面或心情轉折的橋段較容易觸動人心,但是這些感性故事目的只是牽動受眾的情緒,從而導出品牌背後希望呼籲的精神或行動,所以除了感性以外,理性說服也是必要的。
以我過去撰寫的品牌故事為例,大致可以看出分段意義:
同住在臺灣的你,應該多少經歷過這樣的場景:狂風夾帶著雨水湧進門窗的每個隙縫、風雨拍擊在窗戶上發出震耳欲聾的怒吼、家人們拿著毛巾塞窗框、水桶接水,忙碌一整夜的焦急…… 颱風帶來的種種不便,我們也都感同身受,所以對於防颱下足了苦功,用心研發出全球第一款排水窗──「OOO 氣密窗」,巧妙運用雨水的重量與風壓,徹底阻絕風雨倒灌的困擾,還給你乾燥舒適的居家環境。 協助安裝的師傅曾笑著說,自從幫客戶更換成我們的氣密窗之後,再也不會接到颱風天的客訴電話,也不需要在風雨夜去幫忙塞毛巾了。這些都促使我們更加用心研發適合海島型氣候的門窗,以帶給臺灣家庭一個美好而舒適的生活為已任。
引文的第一段屬於感性的層面,讓受眾帶入自身經驗,產生共感與認同;
第二段偏向理性,說明品牌的用心和優勢,並傳達能為受眾解決困擾的好處;
第三段又帶回感性,藉由第三方口碑的佐證,再次證實了品牌的專業與信念。
如果要簡單劃分各區塊的感性與理性比例,起源可以抓在 2:1,讓受眾有較大的情感波動並激起興趣;理念建議設定 1:2,用較大的篇幅理性說明品牌的用心之處;而最後願景則可以定在 1:1,兼具感性與實際面,才不易讓人有誇誇其談的感受。
當然具體的比重拿捏還是要看品牌希望呈現的風格、傳達的感受或者對於文案的喜好而定,這些可以在人物訪談時與品牌端聚焦認知,才能一起共創讓雙方都滿意的品牌故事。
以上就是本次的品牌故事撰寫技巧說明,如果還想要了解更多關於文案撰寫的技巧,也可以參考行墨師的其他文章,一起提升彼此的文案撰寫功力。
Comments